口渴才喝水已太遲 缺水影響學生學習表現
每人每日需要至少喝八杯水才足夠,但小朋友會嫌清水淡而無味,在媽媽的監督下,總是喝兩口就跑掉,又怎會喝得夠!鼓勵小童多喝水的「B+適飲識計有營學堂」推廣計劃,一項最新針對 2 千多名本地高小學生進行的調查發現,近半高小學生每天只喝 5 杯半水(一杯水約 240 毫升),平均缺水達 3 杯!負責計劃的註冊營養師(英國)陳國賓表示,情況反映小學生嚴重缺水;研究顯示若小童缺水,不單影響集中能力,更影響學習表現 ,呼籲家校合作,鼓勵小學生多喝水。
由營養教育組織「FNN 家庭營養頻道」統籌的「B+適飲識計有營學堂」,於今年三月開展。計劃首先針對本地 10 間小學的2,217 名高小學生進行一項名為「香港學童飲水習慣」的調查。結果發現,雖然近 8 成學生(79%)知道每天應飲用 6 至 8 杯水,但仍有多達51%小學生未能達到,平均每天只喝 5.5 杯水(包括清水、清湯、果汁、奶類及包裝飲品) 。結果反映出本港小學生對水分補充要求知易行難。
運動前後更易缺水 少飲達 3.7 杯
負責計劃的註冊營養師(英國)陳國賓指出,在運動前後,需要額外補充 300 毫升的水份。根據調查,受訪小學生在學校體育課外,每周會額外進行 3 次的運動。若以有運動的日子推算,每天缺水更會達 3.7 杯。總體來說,平均每天的缺水量為 3 杯。
除了清水以外,小學生最常喝的飲品,分別是牛奶(45%)、果汁(44%)和果味茶(36%)。
水壺容量太細 在校時間一日至少飲兩壺
調查顯示,超過九成學生(92%)有帶水壺上學,撇除不知道所攜水壺容量的學生,平均水壺容量是495 毫升,但近一成(9%)的學生水壺容量卻只有 250 毫升或以下,而且半數依靠每天由家裡帶回校的水壺飲水,未有善用學校的飲水器。大部份小學生的水壺容量太細,不足以應付所需。
陳國賓說:「衞生署建議每日應飲用 6-8 杯水,8 杯水大約為 2,000 毫升,若有體育課或在攝氏 25度或以上,更要額外飲多一杯。小學生在學校內的 8 小時,便需要攝取一半大約 1,000 毫升的水,單靠水壺的容量並不足夠。」調查卻發現,有近半的小學生未有善用學校的飲水器再裝滿水壺,這表示學生在校 8 小時都只飲用約兩杯水,水份攝取量只有 500 毫升,僅及所需的一半。
近三成學生認為應口渴才飲水 已出現缺水警號
在問及飲水的習慣方面,近三成學生(26%)表示口渴時才飲水較健康,陳國賓表示,此舉極為不妥:「口渴已經是缺水的警號,所以絕對不應待口渴時才補充水份。最理想是每半小時飲 1/4 杯水,即使在課堂上不方便喝水,也應利用小息的時間補充水份。」
缺水影響學習能力
他直指,不少人都會忽略缺水的問題,但其實缺水會對人體造成多種問題,對小童來說,更會影響小童的集中能力、短期記憶,更易引致疲勞及降低活動能力。
- 一項名為「在學校補充水分對學童認知表現的影響」1,共 168 位 9-10 歲學生參與的研究顯示,「為學生提供兩次 500ml 清水組別」,相對「測試期間並無喝過水組別」,「有攝取充足水分組別」的學生於短期記憶測試及活力指數均較「沒有補充水份組別」表現明顯較佳。
- 另一項名為「攝取水分對學童認知表現的影響」2,共 58 位 7-9 歲學生參與的研究顯示,「有清水(250ml)提供並飲用組別」的學生比「沒有清水提供組別」,在認字能力測試及專注力測試,其平均分較「沒有清水提供組別」明顯更高
陳國賓表示,水分與供應葡萄糖到中樞神經系統相關,所以攝取足夠水份,有助為腦部提供能量,不單能改善兒童認知表現,更能增加孩子的活力感。
除了飲用清水外,還可以透過食物間接補充水份,各項食物及飲品都含有水分,但一般而言,水果和蔬菜的水分含量比肉類多。根據衞生署「日日二加三」的建議,我們每日應進食最少兩份水果和三份蔬菜,但分別只有四成和約兩成學生能夠達到。每天進食足夠的蔬果不但是健康飲食的重要一環,同時有助身體補充水分,減少身體缺水機會。
家校合作 鼓勵小學生多喝水
計劃負責人陳國賓表示,是次調查反映,本港小學生的水份攝取量未如理想,建議家長和學校合作,多鼓勵小學生喝水:「小學生在校時間長,基本上 8 杯水,可以分開一半,在學校喝一半,在家再喝4 杯。這樣家長在家便不會一次過要小孩喝太多,令小孩愈叫愈走!」在家中,可使用有趣味性的容器吸引孩子喝水,或於清水中加入青檸、檸檬或橙來增加味道。家長更應習慣於特定時間給孩子喝一大杯水,如:早上起床時、外出前、如廁後等,讓孩子養成定時喝水的習慣。
家長也應鼓勵小朋友在學校多喝水,善用零用錢,在有需要時可以選購飲品,避免一直「死頂」口渴至回家才喝水。
學校則可增設飲水器,鼓勵學生適當地補充水分,同時多舉辦活動,在飲水器旁增設補水貼士;老師可在小息期間或體育課後提醒學生要多喝水。另一方面,家長與學校應互相配合,加強學生對補充水分的概念,及如何正確選擇飲品。
「B+適飲識計有營學堂」 加強小學喝水教育
「B+適飲識計有營學堂」為了推動小學生多喝水,在上半年度曾到訪 10 間小學展開教育工作,未來半年將會擴展推廣計劃,例如透過小遊戲令小朋友知道喝水的重要、分享每天需要喝水的份量,更會在學校培訓「B+達人」,協助學校推廣補充水份的重要性,鼓勵同學多喝水。
增加孩子攝取水分的生活小貼士
在家裡:
• 使用有趣味性的容器吸引孩子喝水
• 於清水中加入青檸、檸檬或橙來增加味道
• 孩子要求吃零食時,可給他們一杯飲料代替
• 與家庭成員來一場比拼,看看誰一天喝得最多水
• 早餐應提供足夠的水分給孩子
• 習慣於特定時間給孩子喝一杯水,如:早上起床時、外出前、如廁後等
• 天氣炎熱時,使用可冷凍的水樽,保持飲料清涼,並提供孩子喜歡的飲料
• 所有飲料,包括水、牛奶、果汁和其他飲品,都可滿足攝取水分的需要
• 多吃水份含量高的食物,如水果和蔬菜等
在學校內/外出時:
• 隨身攜帶一樽清水
• 使用飲管可讓孩子喝更多水
• 於學生的活動區裝設水機及補水提示
• 教師應不時提醒學生在校期間多喝水和使用水機將水壺再裝滿
• 老師可在午餐時提醒學生飯後飲水或其他飲料
• 教育學生透過尿液顏色評估自己的水分攝取狀態。一般情況下,尿液較深色,表示未有吸取足夠水分
個案分享
個案一:蔡太
育有一子一女的蔡太,現正為就讀小學的 8 歲幼子,及 10 歲女兒飲水不足而傷腦筋。蔡太估計小童
飲水分量為成人所需的一半,即 4 杯水,然而她擔心自己的子女一天連 4 杯水都喝不夠。蔡太每天
早餐都會準備水或其他飲料給子女,並裝好半樽約有 400 毫升的水給他們上學期間飲用,可惜她察
覺子女往往都只喝了數口,尤以幼子情況較嚴重。
自升上小學後,幼子因不習慣老師不准去廁所的制度而變得抗拒、害怕飲水,每天上學前及在校期
間最多都只喝數口。在家時雖然不時提醒子女多喝水,但幼子總是懶於行動。蔡太亦發覺幼子的小
便氣味濃烈,足證兒子水分攝取嚴重不足。
至於平日在家較有自覺性飲水的女兒,有時亦以忙為理由於小息或午餐時只喝一兩口水。為了子女
的健康著想,蔡太想盡辦法——在家中不同角落擺放注滿好的水樽方便他們隨時飲用,閒時給他們
吃水果如士多啤利、提子等,而且不時煲湯;另外當外出及天氣炎熱時都經常帶備約 800 毫升的水,
盡可能為子女不時「補水」。
個案二:Ivy
對於子女飲水不足的問題,Ivy 亦有同樣的煩惱。Ivy 10 歲的女兒只喜歡喝果汁、汽水等有味道的飲
料,對於清水就可免則免。一如普遍的家長,Ivy 每天早上都會準備半杯水給女兒,但經常遭投訴清
水淡而無味,更令她有「作嘔」的感覺,最多只會勉強飲 2、3 口。而為女兒上學裝滿 400 毫升的水
樽,有時亦只會原封不動,女兒一口都沒飲過就帶回家。
Ivy 不時都提醒女兒在校期間要多喝水,但換來都是一大堆理由如小息要把握時間休息耍樂,午餐吃
飯時間都不夠等拒絕。由於抗拒飲清水,Ivy 唯有給女兒一支 500 毫升果汁或檸檬茶於放學後飲用,
每星期也大約有兩晚煲湯,飯後亦間中給女兒小半杯汽水為飲料。
每逢星期六、日女兒要上芭蕾舞課,但下課後最多也只是喝一小口清水,換著給她果汁則可喝下一
整支!冬天時發覺女兒嘴唇乾燥,但無論如何勸她多喝水均是說沒有需要。對於女兒飲水不足,Ivy
坦言:「其實女兒從常識堂中也學到飲水的重要性,可是知易行難,唯有等待她有朝一日會培養出自
覺性。」
個案三:施太
至於另一位香港母親,施太 10 歲的兒子也欠缺健康的飲水習慣。施太估計小童每天需要攝取兩樽,
共約 800 毫升的水分,然而自己的兒子由上學到回家期間多數只飲半樽水,有時甚至因為忙而「滴
水不沾」。與很多家長一樣,施太於兒子放學回家後就不時叮囑他多喝水,一個星期亦會有兩天煲湯。
雖然兒子比較喜歡飲果汁、汽水等,但施太擔心這類飲料含糖量較高,避免讓兒子經常飲用。而每
個星期兒子都會學跆拳道,每次下課後最多會飲半樽水解渴。施太形容兒子「唔提唔會飲、懶去飲
水,就算感到非常口渴都只會飲少少」,缺乏飲用充足水分的自覺性。
個案四:張太
育有一子(8 歲)及一女(10 歲)的張太深明水份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,亦知道即使是正就讀小學
的子女,要每天喝 6-8 杯水才足夠,可惜跟大多數小學生一樣,張太的子女每日的攝水量均不足。
張太每天早餐會為兩名子女各預備半盒鮮奶(約 118 毫升),然後他們便各自帶著一個已裝滿 350
毫升水的水壺上學,但在校 8 小時期間,只有兒子有時候會喝光並使用校內的飲水器,而女兒放學
時的水壺總是還有一半甚至滿滿的,從不會用到校內的飲水器。
張太坦言:「我也知道他們在校喝水有限,所以在家時會不時提醒他們飲水,下午茶時會給他們一杯
水或一盒紙包飲品,晚飯時亦會要他們各飲一碗湯,但總計來說,他們平均每天都只是攝取了約
1,000 毫升飲品。」由於兒子較願意喝水,相對來說,女兒的情況較令張太擔憂,張太曾向女兒了解
在校不喝水的原因,主要是女洗手間人多經常大排長龍,為免要上洗水間唯有盡量少喝水。張太亦
有跟其他家長討論此問題,並歸咎於女生校服裙褲多扣鈕的設計間接令女兒減少飲水,即使是體育
課或每周一次的跆拳道和游泳課後,也甚少喝水,可說是令張太束手無策。
資料提供: 有營學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