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不足7%中學女生接種子宮頸癌疫苗
女兒愈早接種效用愈大
子宮頸癌不是遺傳病,主要透過性接觸感染人類乳頭瘤病毒(HPV)所引致。有機會引致子宮頸癌的HPV共有15種,當中以HPV16,18最為常見,佔整體的七成1。女性感染HPV後,大多不會出現任何病徵,而透過性行為可不斷接觸HPV,持續感染致癌性HPV便有可能發展成子宮頸癌2。若患上子宮頸癌,嚴重的需要切除子宮,影響生育,甚至死亡。
本港女性感染HPV有兩個高峰期
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研究發現3,4,本港平均每12名女性中有1人帶有HPV病毒,而在過去曾被感染者相信更多。
本港的女性感染HPV 共有兩個高峰期,分別為26-30歲及46-50歲5。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陳基湘教授解釋,感染HPV高峰出現後分別15及20年,便是患上子宮頸癌的高峰,即分別為41-45歲及66-70歲。
陳教授指出,即使終生只有一個性伴侶,亦有感染HPV的風險(6%);而一生中擁有4個或以上性伴侶的女性感染HPV的風險,為擁有1個或以下性伴侶女性的3.2倍;另外,吸煙亦會增加感染HPV的風險6。
本港女生知疫苗可預防子宮頸癌 – 但極少人接種
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公共?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一項調查9,成功訪問1,416名中二至中七的女中學生,發現分別有高達96%及72%人有「聽過」子宮頸癌和接種疫苗可預防子宮頸癌。不過,卻只有不足7%女生已接種子宮頸癌疫苗。
三份二女生接種疫苗由父母決定
對於是否接種疫苗,有81%女生指出,疫苗是否獲得醫生的推介是考慮因素之一;另外,有67%表示,父母是否支持接種是其中一個考慮因素。結果顯示,父母對子宮頸癌疫苗的取態,對女生是否接種疫苗十分重要。
港接種子宮頸癌疫苗數字遠遜歐美
外國研究顯示10-12,女性一生中有80%機會感染HPV,而子宮頸癌亦是目前少數能以疫苗預防的癌症,唯本港女中學生的接種率不足7%,遠低於其他歐美發達國家(如英國超過八成接種)。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公共?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總監李大拔教授相信,本港子宮頸癌疫苗注射率偏低,與港人對疫苗存不少誤解有關。
六大誤解:
1. 子宮頸癌是遺傳,無法避免?
正解:雖然不少癌症與遺傳有關,但子宮頸癌並非遺傳病,而是透過性接觸感染HPV引致1。嚴重的患者需切除子宮,影響生育13,甚至死亡 。外國研究顯示,HPV感染十分普遍,高達80%女性在一生中會感染此病毒 10-12。
2. 女兒只有十多歲,應待其長大才需要接種子宮頸癌疫苗?
正解:臨床研究顯示,女童愈早接種,產生的抗體水平愈高,而且在未有性生活前接種,疫苗的保護亦會最大。即使已開始有性行為,仍可為將來的HPV感染提供保護,很多歐美國家已將子宮頸癌疫苗納入國民免疫計劃中,為11歲以上的少女接種14。
3. 女兒年紀尚輕,接種疫苗會影響發育?
正解:臨床研究顯示,接種疫苗並不會影響少女的發育,亦不會影響少女經期8。同時,疫苗已通過大規模臨床研究測試,很多歐美國家已將子宮頸癌疫苗納入國民免疫計劃14。
4. 疫苗只適合26歲或以下女性,我已超過26歲而且已開始性行為,即使接種亦無效?
正解:疫苗最新在香港之註冊接種年齡已延至45歲15,16。雖然疫苗未能治療已感染的病毒,但對有性生活的女性,接種疫苗可預防將來可能出現的 HPV感染17。
5. 若有固定性伴侶,從不濫交,而且每次性行為均使用安全套,就不會感染HPV?
正解:即使女性同一時間只有一名性伴侶,只要一生中任何一名性伴侶曾受感染,該名女性已有可能感染病毒。而使用安全套不足以完全保護免受HPV感染18。只要女性仍有性生活,便會有機會感染HPV。
6. 定期接受柏氏抹片檢查,已能預防子宮頸癌?
正解:柏氏抹片檢查的目的是檢驗子宮頸有否已出現病變細胞,不能預防HPV感染 。接種疫苗是唯一預防HPV感染的方法 19-21。
10-45歲女性應盡早接種子宮頸癌疫苗
陳教授指出,很多歐美國家均已將子宮頸癌疫苗納入國民免疫計劃中,為11歲以上的少女接種14,而且確定疫苗安全並能提供長效保護。子宮頸癌疫苗的副作用與一般疫苗無異,均為注射位置紅腫或發燒,通常情況輕微且短暫15,16。
陳教授更表示,疫苗最佳接種年齡為10至14歲之間,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建議22,23,年屆11至12歲的少女應該接受子宮頸癌疫苗注射,故陳教授建議母親應盡快帶適齡女兒接種子宮頸癌疫苗。同時,他認為,所有有性生活的女性均應盡快接種疫苗,以及定期進行子宮頸細胞抹片檢查19-21。
母親的想法:
一般母親均以為子宮頸癌跟遺傳有關 自己及女兒均未有接種疫苗
陳太育有15歲的女兒,她坦言,自已對子宮頸癌一知半解,大部分的資訊均來自電視廣告,並以為子宮頸癌與遺傳、濫交有關。她自言屬傳統中國保守家庭,故甚少與女兒討論有關性方面的問題,並認為女兒會自己從電視、同學等渠道獲得有關的資訊。
雖然身邊有朋友已帶女兒接種子宮頸癌疫苗,但她並未為女兒接種。陳太指,平日也會與朋友討論應否帶女兒接種子宮頸癌疫苗,但她相信保持身體健康便不易患上子宮頸癌,加上有朋友提及疫苗的安全性問題,令她對接種疫苗有猶疑。至於自己,陳太一直以為疫苗只適合21歲以下女性接種,加上自己已婚多年,故未有想過為自己接種疫苗。
而陳太的女兒Cathy則表示,學校不時會舉辦健康講座,但未有談及子宮頸癌,更直言自己對子宮頸癌全無概念,只曾從電視廣告得知有這一種癌症,亦從沒有聽過同學接種子宮頸癌疫苗。至於未有接種疫苗,Cathy坦言:「覺得應該與我無關,而且家人未有提及,家庭醫生亦未有主動提議需要接種,故未有接種,加上我年紀尚輕,可以遲些再考慮。」
陳太表示,得知子宮頸癌不是遺傳病,而是主要透過性接觸感染HPV所致,而且女性一生有高達80%機會感染 HPV ,以及疫苗的安全性已獲得肯定後,會考慮為女兒儘快接種,並會於網上多看相關的資料為女兒提供最佳的保護。
兩位教授均指出,目前有關子宮頸癌的家長教育不足,期望可透過不同的渠道改變家長的誤解,提高本港女童的子宮頸癌疫苗接種率,以減低香港的子宮頸癌病發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