盡早接受物理治療
別以為小朋友跌跌碰碰、走路時常碰撞到物件、處理日常生活細節如穿衣執書包都不利落等都是平常事,若孩子到了4、5歲,仍總是笨手笨腳,那便應主動徵詢物理治療師的意見。因為有可能患上發展性協調障礙,或專注力問題,影響了小朋友的活動能力。
有註冊物理治療師指出,發展性協調障礙成因未明,但與腦部發展無關,受影響的兒童多屬早產或遲產,出生時體重少於 6 磅等。患者在動作協調上會明顯較同齡兒童差,由於早期徵狀並不明顯,一般要到 4 至 6 歲才被發現。患者在幼兒時期多不會爬行,也較遲學會走路及上落樓梯。到了兒童期,徵狀逐漸出現,由於身肌力弱、平衡力較差,以及眼、手、腳不協調,患者容易跌倒及不愛做跳躍動作,也難以參與協調性的活動如打波、跳繩、踏單車等。
遊戲提升協調力
由於患者一般抗拒體能活動,較難跟同輩建立友好關係,部分孩子更會因被取笑而影響社交、情緒及自信心。但只要經過適當的訓練,孩子在體能及日常生活技巧上均會有所進步。因此,家長如有懷疑,應讓兒童盡早接受物理治療師或職業治療師的評估,以測試孩子的能力延遲了多久,從而協助他們在生活上有更好的表現。
然而發展性協調障礙的訓練方法,會寓訓練於遊戲,治療師會選取有趣的器材,配合遊戲進行訓練,如利用健體球訓練大肌肉協調,或玩釣魚遊戲,以訓練手眼協調及大小肌肉控制等。另外,亦會選取兒童日常會接觸到的活動如跳繩、繪圖等,進行訓練,增加訓練的成效及孩子參與日常活動的信心。家長要了解孩子的限制,調節期望,多讚賞他們所付出的努力。至於不同的設施及輔助器材,可讓孩子於玩樂中在體能、耐力、平衡力及反應等範疇不知不覺中得到訓練,提升協調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