啓導孩子的抗逆能力

20071010144035594 天下間,試問哪有父母忍心看見孩子遇上失敗挫折時跌至焦頭爛額,還要他們自己擦乾眼淚再站起來? 要訓練孩子勇敢、成熟和堅強,關鍵取決於父母是否願意「放手」,讓他們面對挫折、承擔失敗,就是最能夠令他們振作起來的方法,亦是兒童心理輔導學家的主張的「愛得其法」。

對父母來說,「放手」一詞說易行難。不是嗎?這個世代的孩子都在溺愛中長大,不單物質生活不缺,即使面對挫折亦有父母擋駕。萬千寵愛下,孩子不只缺乏自理能力,抗逆力也越來越低,稍不如意便做出激烈負面的行為。

關愛而不溺愛

據近代心理分析及人生發展學說領導者艾略克森的「心理社會期發展論」指出,孩子在十八個月至三歲則是訓練意志及自主行動的時刻。父母過分地溺愛孩子,會取走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解決困難的機會和適應社會的技巧,長大了仍不懂自我照顧。然而,給孩子一個合理正常的生活模式,實為人父母的責任。讓孩子在成長路上坦然面對困難及挫折。以善意的態度作出鼓勵及讚賞,好讓孩子承擔責任及對個人的行為負責。

美國不少兒童心理輔導學家指出,家長應利用正面的心態、意向、言詞和能量來幫助孩子在遇上挫折時的復原力,減少現今多半依賴性強的陋習,孩子得到清晰的人生方向,人生觀也自然變得積極。同時,正面管教是為孩子奠定良好價值觀的重要方法,在管與教中取得平衡點,有助於親子管理中獲得成功。

先管後教法

事實上,近年社會普遍將焦點放在催谷子女成績方面,忽視了品德培育,以致管教失衡。欲想培養孩子的自律及責任感,可跟孩子協議一些清晰、明確、正面和符合孩子實際能力的生活規則和限制,預早對孩子說明犯規須承受的後果,讓孩子學習對個人的行為負責任。各位家長,具體的讚美,正是為孩子建立理想行為和自信心的方法,從而提升他們的抗逆能力。從今以後,身體力行吧。


 



kno1-signoff

 

 

 

 


尋找兒童資訊

KidsNo1.com 正在使用cookies
來改善用戶體驗和網站服務。要關閉此訊息,請選"同意"我們的Cookie政策及繼續使用站內功能。